治脚气最有效的方法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困扰我国古人2000多年,从未被根治的蝗
TUhjnbcbe - 2023/3/13 18:27:00

蝗灾又出现了!

据《俄罗斯报》7月12日报道,这次出现蝗灾的是俄罗斯南部边疆区克拉斯诺达尔。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密密麻麻的蝗虫如乌云一般在玉米地上方盘旋。目前,蝗灾已经扩散到了约40万亩土地。

每次蝗灾都会对当地的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在经济水平低下的年代,这样一场蝗灾往往就会让成百上千人活活饿死。都说“冤有头,债有主”,那么当遭遇蝗灾的时候,为什么古代人不吃蝗虫度过饥荒呢?难道大家宁愿饿死也不肯吃蝗虫吗?

为什么不能吃蝗虫度过灾年?

其实,这个办法古人早就想到了,而且还真的付诸过实践。史书上记载的最有名的事件当属唐太宗吃蝗虫这件事了。贞观二年,长安出现大旱天气,正所谓“旱极而蝗”,干旱最严重的时候,蝗灾也会出现。唐太宗大怒,随手抓起一把蝗虫说道:“谷子是百姓的命,你们吃百姓的谷子,我就吃了你们。”说完就往嘴里塞。

但是这生吃多少有点不靠谱,因为群居性的蝗虫会释放苯乙腈,在飞行过程中能合成有*物质氢氰酸,然后储存在自己的内脏里面,当遇到危险的时候也会释放出来。所以说史书上所谓的生吃蝗虫多少是有点夸大的成分了,而百姓大多选择通过蒸煮的方法来吃蝗虫。虽说有的蝗虫煮熟后也可能含有*素,但人都要饿死了,哪还管那么多啊?

所以古代人遭遇蝗灾的时候肯定也会想着吃蝗虫。

比如,唐朝德宗年间就有记载:“东自海,西尽河陇,蝗虫蔽天,所至草木不留,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意思是说,东到沿海地区,西到河西走廊和甘肃一带,蝗虫遮天蔽日,饥民没有粮食吃,就抓蝗虫来吃。

而在元朝至正年间,河南、山东、河东等多地出现蝗灾,饥民也都会捕捉和吃蝗虫。

既然古人知道抓蝗虫吃,为什么还是会有无数人饿死呢?

第一点,蝗虫不够吃。没错不是不好吃,而是不够吃。这是因为生物在进食的时候会出现能量损耗和浪费的情况。当蝗虫吃掉粮食以后,有一部分粮食没有被完全吸收,而是通过排泄浪费掉了,还有一部分转化为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只有非常小的部分被储存在了蝗虫体内。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斤的粮食能养活10个人,现在粮食都被蝗虫吃光了,那么这些蝗虫可能最多就只能养活1个人了。

第二点则是因为蝗虫的迁移速度太快了。当蝗灾过境的时候,大家家里应该还是有余粮的,所以不太会吃蝗虫。等到地里的庄稼都被吃光以后,家里的余粮也基本吃完了,这个时候再想要来抓蝗虫吃就太晚了。

因为蝗虫吃完一个地方的庄稼就会迅速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在当地剩下来的蝗虫根本不够吃,可能吃上几天就要继续饿肚子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蝗灾的时候会有那么多人饿死的主要原因。

古代蝗灾有多严重?

在我国古代,蝗灾和水灾、旱灾并称为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它发生频率之高,危害地域之广,造成死亡人数之多,哪怕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上到历代统治者,下到古代普通老百姓都对蝗灾又怕又恨。

《中国救荒史》中对于蝗灾次数有过十分详细的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3.5年一次,到元代更是1.6年一次,明、清两代均为2.8年,其受灾范围、受灾程度都堪称世界之最。

直到民国时期,蝗灾也时有发生,比如民国十六年,山东出现严重蝗灾,导致六十九个县受灾,七百余万人灾民忍饥挨饿。

可以说,从公元前年到建国以前的多年时间里,治蝗*策层出不穷,但却总是治标不治本。而直到建国以后,这样的情况才得到了根本改变。

要说是谁让14亿中国人都能够吃饱饭,或许很多人都会说是袁隆平院士。但要说是谁保护了我们的口粮不被蝗虫吞没,那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治蝗专家马世骏了。

建国初期,国内为了应对蝗灾,开始引用化学农药,比如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用飞机喷洒农药,这样做杀虫率高、灭杀范围广。但就是成本太高,而且也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保证长治久安。

因此,国家希望找到其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蝗灾问题。于是在年,刚刚从外国留学归来的马世骏,就被委以重任:根治蝗灾问题。让这么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解决困扰了我国多年的大难题,听上去多少有些难为人。

但是马世骏不这么想,他想着自己一回国就被委以重任,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人手有限,要是自己不上,还有谁来研究这个问题呢?如果真能根治这个问题,自然最好;要是不能根治,多少也能为国出力,不辜负自己多年来的刻苦学习。

于是,马世骏二话不说就接受了这个看上去无法完成的任务。下定决心后,他就带着助理深入到了蝗灾的发源地,希望从中找出蝗灾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干旱时蝗虫更容易存活?

古人都说“旱极而蝗”,可是为什么干旱以后,蝗虫就会迅速繁衍呢?

人们普遍认为蝗虫喜欢把卵产在地下,在干旱的时候,这些卵不会被水淹没,所以成活率大大提高了。马世骏通过调查发现,干旱时,蝗虫卵的数量并没有显著提升,但是成活率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于是大家认为水分是导致蝗灾的主要原因。

但马世骏则想到了影响昆虫存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真菌。一般来说,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真菌,它们会和各种病原体一起,让昆虫感染上许多疾病,以至于一批蝗虫卵往往只有1%-5%的个体能够存活到下一次繁殖期。

真菌对于蝗虫的压制效果这么明显,但却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怕热。真菌怕热到了什么程度呢?人类几乎很少得真菌引发的疾病,因为我们的体温就足以让它们知难而退,只有在身体末端温度较低的地方才有可能感染上真菌病,比如脚气。

而在干旱的时候,地表土壤开裂,阳光直接照射到地缝里,杀死了大量真菌,相当于直接给蝗虫卵来了一次全身消*,这才提高了蝗虫卵的孵化率。

根治蝗灾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其实想要根治蝗灾就有了大致的方向了。以往人们总是在蝗灾发生的时候,才想到要用化学药剂杀灭,或者用鸡鸭的天敌属性来克制,但是今年的蝗灾是扑灭了,可是往后还是会爆发大面积的蝗灾。

所以马世骏想,我不能只做一个灭蝗专家,更应该做的是防患于未然,让蝗虫卵孵化不出来,让它们没法危害庄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保护好真菌,要保护好真菌就要营造一个有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由此,他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战略。也就是把工作的重点,,从杀灭蝗虫转移到保护生态环境上来。

在我们今天看来,保护生态环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70年前,这绝对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想法。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马世骏带着工作人员在蝗虫发生地修筑堤坝,控制水位,先让蝗虫无处产卵;然后耕垦湖滩荒地,保护当地的植被和土地,让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真菌来代替人类对付蝗虫。

这些工作开展到本世纪以来,虽然各地还是会有一些蝗灾发生,但是基本上很难再出现蝗虫的大面积转移了,曾经的大蝗灾和饥荒也一去不复还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困扰我国古人2000多年,从未被根治的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