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传承
创新种树人种下的第棵树
全文个字,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
培根铸*,启智增慧。
大家好我是培根,青年中医师,业余种树。
■《外台秘要方》又名《外台秘要》,唐·王焘撰,成书于天宝十一年(年)。全书共40卷,门,收录医方余首。该书集汉代以来晋唐医方之大成,是一部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学典籍。书中凡所引书籍均详细注明出处,从而保存了大量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为后世挖掘中医药宝库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其所载“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是世上现存最早的有关消渴病尿甜的文献记载。比西方年威尔斯的认识早约余年。
《外台秘要》不仅对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总结,而且对消渴病的饮食宜忌、预防调养等方面也均做出了详述。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外台秘要》中有关消渴方的用药特点,为日后提高消渴病临床疗效,优化处方提供参考依据。
01
消渴方分类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根据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不同在历代古籍中有“消瘅”“消渴”“肺消”“消中”“膈消”等不同名称。其中“瘅”指病因,“消”“渴”指证候,“脾”“鬲”“肺”指病机及病位。消,《说文解字》曰:“尽也,减也。”瘅,“热也”。《素问·皮部论》曰:“热多则筋弛骨消。”《外台秘要》依据《古今录验》将消渴病分为三类:“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同时指出三消之病,三焦受之。上消者其病在肺,上焦津液枯涸,随饮随渴,故渴证也;中消者其病在脾胃,多食善饥,不生长肌肉,且日渐消瘦;下消者其病在肾,小便*赤,如膏如脂。正是基于此段的详实论述,而开创了消渴病上、中、下三消的辨证分型先河。《外台秘要》消渴门中收载上消相关方剂33首,中消相关方剂5首,下消相关方剂32首。此外,尚有消渴并发症痈脓诸疮等相关方剂16首。02用药原则及用药特色通过对86首消渴方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可以发现晋唐以前医家治疗消渴病的基本大法为益气清热、养阴生津为主,辅以潜阳、固涩、渗湿等法。其中上焦多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瓜蒌、麦门冬、生地*);中焦多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石膏、知母、*连);下焦多益气温阳、滋阴固肾(人参、*芪、牡蛎)。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若肺燥津亏,则胃失濡润;胃失濡润,胃热偏盛,上可灼其肺,下可耗其肾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火势上炎,故又可反灼肺胃两脏。诚如《医学心悟·三消》所言:“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从表1中可以看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瓜蒌、麦门冬、*连、甘草、人参、生地*等。其中瓜蒌使用频率最高。因其性甘寒而润,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之功,善于清肺润燥。《本草纲目》言其“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故常与善清上焦肺热之*芩、清中焦胃火炽盛之*连配合应用,治疗消谷善饥、烦渴多饮或热盛血壅而引起的痈肿疮*诸症。其次出现频率较高的为麦门冬。麦门冬性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上可润肺燥,中可滋胃阴,善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是养肺阴、润肺燥,治疗上消中消之常用药物。《名医别录》言其“疗虚痨客热,口干烦渴……保神,定肺气,安五脏”。《本草拾遗》曰:“去心煮饮,止烦渴。”《珍珠囊》云:“治肺中隐伏之火。”此外,《外台秘要》中也大量应用了人参、*芪、牡蛎等药物,既可益气养阴,又可固精潜阳,不使水谷精微之物下注。诸药相配,共奏润肺清胃滋肾之功,不仅上中下三焦同治,又可标本兼顾,可谓选方精良,组方缜密。03治疗特色消渴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标本相移往往又互为因果。病位虽有上中下之分,然三者之中,却又可相互影响,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并见。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曰:“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外台秘要》所载消渴方,无论是在使用种类,还是使用频次上都以补益药和清热泻火药为重,据此可以推断晋唐时期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多以益气清热、养阴生津为根本大法。04用药禁忌与饮食禁忌1.用药禁忌孙思邈有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同样《外台秘要》在每首消渴方后也多言及服药禁忌,且多次提到忌猪肉、酢物、海藻、菘菜、芜荑等。具体服药禁忌详见表2。表2中,有些是依据药物配伍原则而被列入(例如甘草反海藻、地*忌葱、茯苓忌醋等),有些是依据消渴病病机特点结合药物自身寒热温凉四性而被列入(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在《外台秘要》诸多用药禁忌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猪肉,占比达36.04%,《本草拾遗》言:“猪肉,热人食之,杀药动风”。在李筠等人对39部历代方书中首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后,也发现在治疗消渴病处方的服药禁忌中,猪肉占比高达47.62%。由此可见,掌握药性及药物配伍理论,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备急千金要方》论曰:“夫消渴者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培根按:关于节制性生活咱们之前有一篇文章很好,大家可以点击查看:老先生手把手给我讲解了他开的这张治疗糖尿病的方!(食欲、淫欲与糖尿病的关系!)
为此《外台秘要》将日常饮食分为“鱼肉”“菜”“米豆”三大类,并分列三篇予以阐述,即“叙鱼肉等一十五件”“叙菜等二十二件”“叙米豆等九件”。在每篇专论中,从食物种类到采食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详加说明,用以强调消渴者日常养护的重要性。具体饮食宜忌详见表3。《外台秘要》中所言肉类又可细化为多种,如羊肉患风及脚气者不可用;鹿肉微冷可少吃;獐肉性温不可灸吃;鲫鱼六七寸以上者益人,但不可生吃;野鸡春月后,不可再食。菜类中更是按四季节气详细记述。如:韭从二月后至四月上旬可补益机体,但四月上旬至七月二十日间不可食;葵性滑夏季不可食;葱多食令人虚冷,少吃无妨;冬瓜、莴苣性寒,不可久服;醋、盐多食伤筋骨,须节制。谷类中小豆、绿豆、白豆易动气下津液,荞麦不可食,大豆久食身重,小麦面易动热,此皆不宜多食。由表2、表3可知,《外台秘要》强调药物治疗应与饮食调养并重。无论药忌还是食忌,都应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正如《*帝内经素问》所言:“*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05养生调摄中医历来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强调机体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的摄生观。基于此,《外台秘要》在“将息禁忌论”篇中指出:日常起居应少食多餐,不得滋纵口腹之欲、不得饱食久坐、不得食后即行;机体需要适当运动,但要适可有度;人存在于自然界中,与自然息息相通,应取法自然、顺应天时。冬不可极温,夏不可贪凉;不得当风而眠,不得雾露星月而卧,不可触冒大寒、大热、大风。机体只有法阴阳,和术数,节饮食,慎起居,方可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除日常起居外,情志活动也与人体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台秘要》言“才不逮而思,力所不胜而举者,此皆伤”。人应摒除贪念与欲望,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恬淡虚无,心境空明,如此方可“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由此可见,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情志调摄,均对消渴病患者的养生调摄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从《外台秘要》卷十一的18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消渴病在晋唐以前已被各医家所重视,对其辨证分型、治疗用药、饮食宜忌以及养生调摄等方面均有深刻的认识。其中所收载的诸多治疗方法与经验沿用至今,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后世研究消渴病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外台秘要》对消渴病并发症的认识相对粗浅,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论治体系。版权声明参考文献:孙莹,曹瑛.论《外台秘要》消渴病用药特点及饮食调养[J].中医文献杂志,,38(02):31-34.封面首图来源于摄影师:窦文博。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L-PeiGen)删除。往
期
回
顾
*煌运用防风通圣散的临床经验(老师讲解了特殊的用法,附医案)
一位中医的忧虑:孩子们的身体远比我们预估的更虚寒!
·END·
我是培根
欢迎你今天的到来
点击卡片,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