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方道地药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诸于《内经》《本经》中。《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效用的本草编写先例,从而为五味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五味理论。
《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五味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
性温,味辛、微苦。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用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多用治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辛,微温,无*。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效
临床应用: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
(麻*、紫苏)
酸五味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性温,味酸。
功效:平肝舒筋、和胃化湿。
临床应用:用治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肿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
性平,味酸、涩。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临床应用:用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呕吐、虚热消渴、崩漏下血、疮*等。
(乌梅、木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