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本草纲目》
药性:甘、淡,平。归肝、胃经。功效:解*,除湿,通利关节。《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本草备要》:治杨梅疮*,瘰疬疮肿。《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其解水银、轻粉*者,彼以升提收*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使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
土茯苓是一种百合科的植物,这种植物和它的近缘植物金刚藤的地上部分很相似,最大区别是茎上有刺的就是金刚藤。民间说,有刺金刚藤,无刺土茯苓。土茯苓原名禹余粮,可以当食物,土茯苓之称出自《本草纲目》。
《中国药学大辞典》云:“相传昔禹行山中,乏食,采本品充粮,而弃其余,故名。形以茯苓,后遂谓之土茯苓也。”
土茯苓的药用历史悠久,诸多本草均有记载,《本草拾遗》言其:“调中止泻”。《图经本草》谓其:“敷疮*”。《滇南本草》载其:“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丹*”。以上本草著作突出了土茯苓治淋浊梅*的主要功用。《本草纲目》言其:“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对其治湿痹解*之功作了重要补充。《本草正义》载其:“疗痈肿、喉痹,除周身寒湿恶疮。”《生草药性备要》言其:“消*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本草再新》言其:“祛湿热,利筋骨。”《陆川本草》言其“治脚气”。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言其“治心胃气痛,肾炎。”《江西草药》言其“杀虫解*,治瘰疬,小儿疳积。”《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言其“治风湿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至此对本品之认识趋于完整。土茯苓最大的优势,一是治疗梅*,二是解汞*。用于梅*和因梅*服汞剂而导致的肢体拘挛。这个功效在目前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梅*是一种性病,明代才开始有,当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在清热解*药当中就发现了土茯苓,有一定的效果,金银花也有一定的效果。当时治梅*最有效的是使用汞制剂,比如说三仙丹,轻粉。但是在有效的同时,一般都会产生汞中*。汞中*以后,土茯苓不但对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且对汞也有一定的解*作用,所以它就成为了治疗梅*的要药。现在对于它的使用首先强调它是清热解*药,可以用于疮痈,更多的是把它作为利尿通淋的药,治疗湿热淋证。土茯苓可以除湿,“湿气太重”会出现身体沉重,容易困倦,关节重着酸楚,大便不成形、挂厕(马桶难冲干净),口中黏腻,胸闷脘痞,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厚腻等。体内的湿多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临床上除湿常配合健脾。土茯苓恰有健脾和除湿的功效,还能通利关节,中医“痹证”使用较多。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土茯苓对我们常说的“第四高”——高尿酸(会引起痛风)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还有抗炎、镇痛、抗疲劳、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心肌缺血、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利尿、抗肿瘤、抗胃溃疡等作用。虽说土茯苓的作用比较多,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应避免用西医的病名套用中药的作用,而且单味药的使用效果不强,所以治病还是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处方用药。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敬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