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中原文化研究》年第2期
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摘要:宋代民众是防治瘟疫的重要基层力量和辅助力量,弥补了官府救治薄弱的区域。其中民间医家是防治疫病的中坚力量,一方面亲赴灾区诊治病人,发放药物,公布医方,传播官方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又积累经验,亲撰医书,精选各家名方,简化官府医方,将医药知识应用于临床治疗。地方乡绅、僧人、道士采取了发放药物、施舍粥食、捐献家资、掩埋尸体、祈神驱疫等措施。普通民众对疫病的认识和态度极为复杂,采取的防疫措施也是多种多样。受国家提倡和官府防疫措施的影响,宋代社会民众对疫病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认识到医药知识是防治疫病的根本和关键,“按方剂以救民疾”和“依方用药”成为宋代医疗发展的新方向,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方书的产生和药物的应用。
关键词:宋代;瘟疫;社会民众;防治
作者简介
韩毅,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主要从事医学史研究。
宋代建立了以各级官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其中朝廷和各级官吏是防治瘟疫的核心力量,社会民众是防治瘟疫的民间基层力量[1]-。社会民众包括民间医家、僧人、道士、地方乡绅和普通民众等,在国家疫病防治体系中发挥了辅助性的作用,救治的范围大多集中在乡村地区,以个体活动较多,弥补了官府救治薄弱的区域。尤其在疫情流行较为严重的时期,地方乡绅、民间医家和宗教人士等建立的救助机构,因分散在村社,救济活动更为直接,往往在官府到达之前率先对疫病采取初步救治,发挥的效果亦较为明显。民间医家是宋代乡村中应对疫病的中坚力量,一方面亲赴灾区诊治病人,发放药物,公布医方,传播官方医学知识;另一方面又积累经验,亲撰医书,精选各家名方,简化官府医方,将医药知识应用于临床治疗。地方乡绅、僧人、道士采取了发放药物、施舍粥食、捐献家资、掩埋尸体、祈神驱疫等措施。普通民众对瘟疫充满了强烈的恐惧,其对疫病的认识和态度极为复杂,采取的防治措施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宋代官府牢牢地管控着社会民众力量救治疫病的方向,严防借助疫病救治发展宗教或农民起义。同时,对疫病救治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地方乡绅、民间医家和僧人、道士等,宋朝官府通过酬以官爵、授予医职或赐予封号等措施,将其纳入国家疫病防治体系之中。
学术界有关宋代瘟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府防治措施方面,对于宋代社会民众防治瘟疫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