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第15军在攻打印度英帕尔的战斗中,出现了十分诡异的情况:士兵不停地胡言乱语,甚至自相残杀,10万日军只剩下3万人,直到第15军撤出时,日军才全部撤离。这支军队就这样离奇地死了7万多人,而没有外界的攻击。那么,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评论收藏,欢迎点赞。
年,日本的控制范围扩大到空前的程度,离拿下中国仅一步之遥,但援华物资仍在源源不断地输送,而印度的英帕尔平原,由英国控制。于是年3月,日军侵华大本营将牟田口廉也提升为统帅,组成日军15个军,决定攻占英帕尔平原。
日军15军由当时驻扎在缅甸的3个师团共10万人组成,但尽管日军声势浩大,当时连牟田口以外的15军日军军官也认为,在英帕尔平原上夺取成功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喜马拉雅山脊
为何这样说?由于必须翻越印缅边境的喜玛拉雅岭,才能攻入英帕尔平原。而一向少人涉足的喜玛拉雅岭,除此之外,各种瘟疫时常在深山林海中出没,就连当地的原住民也难以招架,何况是外来的日军。
而翻山越岭,后勤不足才是重中之重。当时,太平洋上的日军正处于苦战之中,空军对15个军的补给根本就没有空着。补给不足时,必须翻山越岭,等于自讨没趣。但即使众口一词,牟田口廉仍执意出击。长官发话,以下兵士可如何?只能听命行事,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无间地狱(Hell)。
瘟疫频发
10万日军活着派兵,最后只回去了不到3万,这是日本军史上最惨重的一次失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很多日军都以为这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
10万日军浩浩荡荡,好不容易抵达英帕尔平原附近后,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粮食不足。由于日军航空兵无法补给,一切只能靠日军15军自带的口粮来维持。牟田口廉也初步考虑在两个星期内可以拿下英帕尔平原,因此随身携带的口粮只有20天。但实际上,比起20天的时间,日军的行军速度快很多
日军最初每天的口粮为6两,后来减为每天1.5两,最终达到0.3两。此时指挥英军的是发现日军进攻意图后立即向美国求援的蒙巴顿将军,后者通过军用飞机迅速将部队、食品、药品等给足。英帕尔平原上的英军饮食起居,苦不堪言的日军只能忍饥挨饿,苦不堪言。
粮食不够吃,并非最难受之处。素有“全球降雨量最大地区”之称的印缅边境。潮湿的空气和饥饿感交织在一起,很快就造成了日军的灭顶之灾,而且各种瘟疫一有人命,就会扑面而来。
疟疾常被蚊子传播
如痢疾(痢疾)。痢疾是人不停腹泻的严重传染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最终会因脱水而丧命。疟疾,是一种寄生虫病,患病的人贫血不久,抽筋,神志不清,直至死亡。还有一种就是脚气,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脚气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脚气,而是人体皮肤会出现大面积肿块的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
惨淡收兵
此情此景,可谓惨绝人寰,而每一位亲眼目睹此情此景的人,都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心惊肉跳。
得了传染病的日军因后勤补给不及时,无一能得到及时救助,死尸难敛,于是日军中瘟疫愈传愈广,每个军人的精神都在一步步垮塌。不久日本兵开始胡言乱语,对同伴开枪射击,愈传愈烈。直到日军撤出的一刹那,英军才发现日军多数已成尸首。
据当时对日军15军的英军旅长回忆,其所见日军全部衰弱,满口杂草,目光呆滞地行走,随处可以看见日军尸体漂浮在泥沼中的地面。日本兵个个泥沙俱下,犹如尸横遍野。这些日军的惨状,日本军史上也有记载。军人大多选择自杀,生者亦如行尸走肉。
原本志在必得的十五军,最后还是回到了起点。清点人数才知道,当时的出征人数是10万人,死在丛林里的有3万人,伤病员跑了2万人,最后回来的也不到3万人,而更有意思的是,英军在整个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正面与日军交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