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聚毒药以供医事”
《周礼》说:“聚毒药以供医事。”自古,药的正、反面,无不考验着医者智慧,历代医家都在自我经验中试探、研究“毒与药的制衡之道”。
中医认为,毒有三个含义:
1、药具有偏性,需要采取以毒安正的方法调配使用。
如苦瓜性寒、生姜性温、薏仁性偏寒、豆腐性寒......如果我们是寒湿体质,单喝薏仁水只会越喝越寒,这个时候配合性平的赤小豆,性热的红枣,或性温的生姜,中和平衡薏仁性寒的偏性就好了。
2、药具有副作用,需要用去邪养正之法。
如常山,治疗伤寒、发热、胸中痰结、吐逆。常山虽然有治疗吐逆的效果,但是其生用则必吐,酒蒸炒熟用稍微好些,想要不吐,只能少用。
3、真正意义上的毒物,可用炮制方法去毒性,另外就是只能少量,或短期用药。
如附子、水银、马钱草等,过量使用,或未经炮制降低去除其毒性,就可能损伤身体,甚至死亡。
那么,曼陀罗属于哪一种呢?
答案是,曼陀罗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毒物。
曼陀罗花:麻醉届的鼻祖
关于曼陀罗,李时珍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此花笑着采取酿酒饮,令人发笑;舞者采去酿酒饮,令人起舞,我常试验它,饮至半酣,再让一人或笑或舞以引导,很灵验。
八月采此花,七月采火麻子花,阴干,等分研成粉末。热酒服三钱,少顷昏昏如醉。割疮、灸火时可以服用此药,不觉得疼痛。
这就是曼陀罗一个正面使用的范例,此人通过不断的实验,了解曼陀罗花的脾性,并配以火麻子花,制作成麻醉药剂,用于免除割疮、灸火时的痛苦。
我们不能确定曼陀罗是不是我国最早的麻醉药剂,但是我国对麻醉药剂的使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出现在战国,大家最熟悉的名医扁鹊曾用“毒酒”将鲁国公扈、赵齐婴二人“迷死三日”,给他们做“剖胸探心”手术。其所指的“毒酒”就是麻醉药。
再有神医华佗在民间“迷药”的基础之上,研制出“麻沸散”,应用于全身及头颅手术。
但是真正开始有记载曼陀罗的药用,是在宋代。
宋代窦材所著的《扁鹊心书》中记载内服麻醉药方“睡圣散”,书中写道:“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伤人。此方由山茄花(曼陀罗)、火麻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一服后即昏睡。”
除了用于麻醉药剂,古代中医还用曼陀罗花来治疗诸风(中风)痫,寒湿脚气,惊痫(因受惊而发作的一种病),脱肛,脸上生疮等。
那么到了现代,曼陀罗不仅沿用古代中医的经验名方,并在现代科技的研究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
如止喘定痛,治疗风湿,治惊痫和寒哮。其花瓣的镇痛效果最佳,可治神经痛等。对烧伤烫伤也有明显治疗效果。近年来,还有临床机构把它用于散瞳的治疗。
虽然曼陀罗有很重要的药用价值,但它的毒性也非常厉害。
曼陀罗花:一面天使,一面魔鬼
曼陀罗自古被作为迷药、蒙汗药的主要成分,反反复复的流传于历史长河中,出现在《水浒传》《天龙八部》《破冰行动》等影视剧里,出现在西方的神话中,出现在艺术作品里......
自古曼陀罗花不像其它花朵一样被美誉,而是披上了一种神秘、娇艳、邪恶的色彩,甚至让人又爱又怕。
在佛教中,人们将没有花蕊的白色曼陀罗花地位最高,被誉为神佛的化身。
在古印度,曼陀罗花被视为可以打开情绪大门的钥匙,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在西方神话中,曼陀罗花的形象是一个被挖起时会发出刺耳尖叫声的植物,而听到它尖叫声音的人会精神错乱、失心疯发作。
在维多利亚时代,王公贵族聚会时,经常有意把茶杯摆在曼陀罗花下,既可以让人飘飘然为谈话助兴,也可以让谈话增加快乐。
曼陀罗的叶、花、果、根,从上到下,全株都含有东崀菪碱、崀菪碱及阿托品等具有麻醉作用的生物碱。这其中,以曼陀罗花含量为最。
你想想,王公贵族聚会时,只是将“茶杯摆在曼陀罗花下,既可以让人飘飘然为谈话助兴,”那么如果将一整朵曼陀罗花放在茶杯中情况又会如何呢?
曼陀罗中毒:
一般在食后半小时,最快20分钟出现症状,最迟不超过3小时。
症状多在24小时内消失或基本消失。
严重者在24小时后进入晕睡、痉挛、紫绀,最后晕迷死亡。
“如体质虚弱、有高血压、青光眼、外感风寒的人,如果服用了曼陀罗配伍的药物,不仅对病情毫无帮助,还会给肝肾功能加重负担。“
”另外各种关于曼陀罗迷幻功效的记载都与酒有关,所以酒和曼陀罗的搭配,宛如来了个‘强助攻‘。“
写在最后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开篇引用的这句话“聚毒药以供医事。”如何驾驭中药的毒性与药性是为医者一生的必修课。
在《本草进化论》中有这样一段总结特别到位:药与毒的相爱相杀,相关相连,它们甚至不见得是两个种类,而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露出的两个面孔。你想要哪一面,与辨证、配伍、剂量、服用时长等因素都有关系。
所以,对症下药,明辨病症,明辨药性,配伍齐和,方能取长补短。
和养生息,相辅相成,毒药亦可是药,这也是中医的一大特点之一,在万物与人体之间找到契合,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