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祛白公益活动 https://m.39.net/pf/a_5971033.html人如其所食,这既是真理,也是神话。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地区,人们都愿意找寻出标志性的食物作为自己的身份代表。但事实上饮食文化,像任何一种文化一样,都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人为构造物,或者说是“被发明的传统”。比如人们一度相信,日本人的饮食最为健康,以寿司或米饭搭配清淡的鱼类和蔬菜为主,当然日本人自己也顺水推舟愿意让世人有如此认知。但这似乎难以解释有着浓厚汤汁的颇为重口味的日本拉面何以如此流行,而日本军人因过度倚重米饭导致维生素不足大范围罹患脚气病的历史也湮没不闻。而在所谓大米认同神话的背后,日本民众一直在寻求扩大食物来源的努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与其纠结于到底何为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标志性食物和烹饪之道,不如发掘这一文化符号是如何形成的,到底有几分代表性和真实性,中间经过哪些流变,又有哪些关键推手和转折点。这个探寻之旅,或许能让人受益更多。英国学者顾若鹏就围绕日本拉面展开了一场历史之旅,试图打捞“食物里的日本史”。因为拉面甚至面食本身都是舶来品,其历史就溢出日本范畴,牵连出一部东亚地区饮食文化互动史。而随着日本拉面走向世界,成为代表日本文化的国际名品之一,因而又将更大范围的饮食文化图景卷入进来,读来纵横交织,令人兴味盎然,虽然也不乏牵强附会之处。提起日本拉面在国际上的流行,中国人多少都有点既不以为然又有点羡慕嫉妒恨。据顾若鹏根据中日双方的文献考证,面食尤其是面条类食品,包括为之增味的酱油的前身酱料,似乎确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不过到底具体情形如何,一开始传过去的到底是面饼,还是光面,还是汤面,并没有斩钉截铁的说法。而即使面条传入之后,从面条到拉面的演进史,也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换言之,不是说面条“本土化”成荞麦面和乌冬面后,然后就又演化成了拉面。一方面中国的面食和面条自身也在不断演进之中,而来自中国面条的影响似乎也是一轮又一轮“渗透”和扩大的过程,直至明治时期现代版的拉面横空出世,虽然具体的诞生情形又有诸多不同的说法,连拉面师父也有来自福建或东北等不同的出处。在这个过程中,面条的“使者”也在随时代变迁不断的演变,充分折射中日交流的时代特色。从遣唐使,到佛教徒(素面),再到幕府时代来长崎贸易的商人,明代遗民(甚至著名学者朱舜水也被演绎成某种意义上的拉面师傅),再到近代来日本留学的学生和打工遗民,当然也包括有着大陆生活经验的殖民者和军人。与此同时,日本本土的面食和面条文化也在不断的进化,也记录着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比如江户时代发达的城市经济,令各种平民和工匠向城市聚集。而大米的稀缺、被上层阶级所垄断以及烹制大米之耗时耗力,令面食和面条成为平民阶层不可或缺的替代食品。地方大名们定期参拜幕府将军的“参勤交代”制度,又为面条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的扩大提供了必要的“体制基础”和网络体系。明治时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比江户时代更大规模地吸引和聚集了平民阶层。日本劳动人民需要既美味又能提供很多热量且省时而易得的饮食。明治初期日本“西化人士”对肉食的强调,为拉面和肉块及肉汤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既提高了其美味程度,又增强了其营养性,可以说为拉面的崛起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而对于那些潮人和达人而言,花天酒地之后来上一碗拉面似乎特别暖心暖胃,又充满了诱人的阶级叛逆性。因此,作为穷人的主食,时尚阶层的宵夜,拉面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而从明治到现在,拉面又历经诸多变化。既受到不同地区口味和物料的影响,也受外部大环境世事变迁的摆布。居于日本食物神话核心的大米的匮乏,再次为拉面的全方位崛起创造了条件。二战时大米对军队的“专供”,让陷入食品匮乏的平民们被迫寻求食物的多样性。美国为解决日本战后粮食匮乏运来了大量小麦,但缺乏将面粉做成面包的设备,以及不愿意吃太多面包的饮食习惯,令面条成为不二之选。而自中国战场上返回的日军俘虏、殖民者及其家属,发现其多年习得的面食技艺正好有了用武之地。接下来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工薪阶层的扩大,对速食美味和营养的需求,似乎又重演了明治时期的历史,只不过这次又加上了即食拉面,也即我们所谓的方便面。在向现代拉面的进化过程中,日本拉面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食用阶层不断上移,从贫民的食品到工薪阶层的营养餐再到中产和白领的至爱,一路征服了越来越多的胃囊。日本拉面并没有统一的配方,根据各地不同历史传承、口味偏好和地方物产,有着不同的演化路径,主要体现在配料和汤汁上。比如九州地区猪肉浓汤风味的拉面,据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中华料理”的传统影响。后来高铁的风行,地方休闲旅游的勃兴,对地方文化记忆的乡愁,和对地方饮食特色的强调,都成为日本特色地方拉面文化蔚然成风的推手。日本食品或按国际流行说法日本“料理”的崛起,当然和日本的经济崛起密不可分。日本国际存在感的增加,令人们对包括日本饮食文化在内的一切都感到兴味盎然。不过,日本作为文化输出大国,倒是在经济神话破灭之后,颇令人心生感慨。据称日本拉面馆的四面开花,也是因为不少白领失业后自谋出路所致。日本特殊的网络文化和动漫文化,对拉面文化的扩展和输出也功不可没。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拉面并没有能够与寿司争锋。不够异域,不够神秘,因此卖不上价位。好在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随着国际新生代去仪式化美食爱好者的崛起,日本拉面恰恰因为其平民性和率性获得越来越多的好评。看完《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让人觉得拉面能不能承担起串接日本和中国及世界饮食文化交流史的重任,以及拉面的崛起历程能否串联起日本社会发展节点,拉面流行的解释是否有牵强附会之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更让印象深刻的是,无论世道多么艰难,国与国之间的阶段性敌意多么深厚,冲突多么激烈,人们借鉴彼此食物和烹饪之道,并加以融会贯通和推陈出新的的渴求,似乎永远都无法被阻挡。推荐阅读:《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题图来自VnngfromPixabay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