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北方人,每天的主食一般都是面食,如馒头、大饼、包子、水饺、面条、油条、馅饼等,这些食物都是由小麦磨成的面粉制作而成的。
在古代,小麦不单单是人们的主食,还是生病时的治病良药。
如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记载,治疗妇人脏燥证,用的是(甘麦大枣汤)。
其中其最大作用的就是小麦,用量也很大,一剂处方中的用量合现在约克,起到和肝阴虚热、而养心液,还有消除心烦和止汗的功效。
前几年,我母亲更年期的时候经常心烦,还一阵阵的潮热,热起来汗突突的,据说发作时恨不得马上在屋子里飞出去。
当时我和一个长辈探讨后决定,就是以(甘麦大枣汤)为主方,而且是用原方原量,选用的是淮小麦,再加上了几味中药,熬成药汤后服用。
我母亲喝了三天后心烦和潮热出汗就减轻了约七成,之后又接连服用了一周,诸不适的症状就很轻微了,后又连服了一周,就基本痊愈了,之后也没有复发。
小麦,新麦性热、陈麦平和,麦皮偏凉、面稍热;味甘,入心、脾、肾经。具有养心安神、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可以用于调理治疗妇人脏躁、烦热、消揭、泄利、痈肿、外伤出血和烫伤等病症。
现代研究,小麦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烟酸等成分,还有一种尿囊素的成分。
此外,小麦胚芽里还富含食物纤维和维生素E,还有少量的精氨酸、淀粉酶、谷甾醇、卵磷脂和蛋白分解酶。
南北朝时期梁代名医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一书中记载:“小麦,味甘,微寒,无*。主除热,止烦渴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麹,温,消谷,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
清代名医叶天士所著《本草经解》一书中记载:“小麦,气微寒,味甘,无*。主除客热,止烦渴咽燥,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令女人易孕。”
“小麦气微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客热外热也,小麦味甘而润,润则阴生,故除客热。少阴之脉络咽,水不制火,则烦渴咽干;小麦气寒,则壮水清火,故止烦燥。肾与膀胱为表里,气寒益肾,则膀胱热退而小便利矣。肾水足则生肝木,木滋则气平,所以养肝气也。脾统血,血热则妄行,下漏上吐矣;味甘益脾,气寒清热,所以止唾漏也。甘润益血,女人以血为主,血足所以易孕也。”
小麦之中有一些憋小漂浮在水面的,被称为浮小麦,与小麦的功效不大一样。
其味甘,性凉,归心经,具有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的功效。
可用于调理治疗气虚肌表不固、腠理疏松、阳虚自汗或阴虚热扰、迫津外泄之烦热盗汗以及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病症,效果不错,一般用量也不少。
小麦的麸皮也有敛汗作用,也可用与调理治疗盗汗、自汗等症。
现今更是能用于调理治疗糖尿病,使用方法多是用麦麸与面粉按6:4的比例,加入适量食油、鸡蛋蔬菜拌和在一起,蒸熟后替代主食吃,一般在一到三个月可使尿糖、血糖有所下降,全身情况逐步好转。
还可以用以热疮、汤火疮溃烂、跌伤折伤的瘀血,用醋和麦麸炒后,贴于患处即可。将它醋蒸后用来熨手脚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交替使用直到出汗,效果都很好。
将它研成末服用,能止虚汗。凡人身体疼痛及疮肿溃烂流脓,或者小孩夏季出痘疮,溃烂不能睡卧,都可以用夹褥盛麦麸缝合来垫铺,因麦麸性凉并且柔软,这的确是个好方法。
麦粉具有补中、益气脉、和五脏、调经络的功效。炒一碗麦粉和汤服下可以止痢疾。
将麦粉和醋熬成膏状,可以用作治疗疼痛肿胀和火烫伤。
虽然在日常生活之中小麦及其制品很常见,但是其除了作为人们的主食之外,其它的功效也不容忽视。
——感谢阅读、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