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型,好发于年龄在中年以上者,男性约占95%。临床表现分为:①无症状期:病人仅有血尿酸持续增高或波动性增高,而无临床症状。②急性关节炎期:病人常在半夜突然起病,因关节疼痛而惊醒。关节出现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大关节腔亦可有渗出。③慢性关节炎期:多关节受累,发作较频,缓解缩短,疼痛加剧,可出现痛风石、关节畸形或活动受限。④肾结石期:大约有10%~20%原发性痛风的病人合并肾结石。可有肾绞痛、血尿。⑤肾痛变期:出现肾间质性炎症和肾血管损害导致肾功能不全。可有高血压间歇蛋白尿,尿比重降低、血尿素氮及肌酸升高等。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痹证”范畴。其发病多为外感寒湿风热之邪、痰浊、瘀血、经络不通、脾肾亏虚及浊*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祛寒药、祛湿药、祛风药、清热解*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通经活络药、健脾益气药、补益肾阳药、滋补肾阴药、降泄浊*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临床应用寒湿痹阻型:祛寒药+祛湿药±祛风药±活血化瘀药湿热蕴结型:祛湿药+清热解*药±祛风药±活血化瘀药痰瘀交结型:化痰药+活血化瘀药±通经活络药±祛湿药脾肾两虚型:健脾益气药+补益肾阳药+滋补肾阴药±祛湿药以上各证型:无需辨证+降泄浊*药 关节疼痛+止痛药痛风数月,两上肢、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疼痛,且有红肿灼热感,口苦,小便*赤,查血尿酸16mg%,舌质红,舌苔*腻,脉滑数。此为湿与热合,蕴结关节所致痛风湿热蕴结证型。组方应主用祛湿药、清热解*药,佐以祛风药、活血化瘀药、降泄浊*药,轻遣止痛药。组方:滑石12g,苍术9g,车前子9g,泽泻9g,山慈菇9g,*柏9g,忍冬藤12g,豨莶草12g,防风9g,丹参9g,当归9g,土茯苓30g,萆薢12g,延胡索9g,甘草9g。水煎服。痛风根据血尿酸增高的不同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痛风及继发性痛风两型。原发性痛风的原因,过去认为与进食高嘌呤类食物有关,现认为进食高嘌呤类食物只能在有痛风素质的人才会引起本病,故一般主张原发性痛风系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继发性痛风常继发于肾脏、血液、心血管等疾病所引起的血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所致。西医对于痛风尚无彻底的治疗方法,常对症处理,控制症状,可使病情缓解。有些药物如别嘌醇片、秋水仙碱等虽然疗效尚可,但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不宜久服。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乃是由于人体的肌表经络遭受寒、湿、风、热之邪侵袭,使血运瘀滞,经络被病邪瘀闭而发病,日久则每易伤及脾肾。所以在临床中亦常围绕散寒祛湿、活血通络以及补益脾肾等药物组方施治。祛湿药需要说明两点:①祛湿药的应用途径颇为广泛,究其原理是因为:A.痛风之人多嗜酒喜甘,形体肥腴,嗜酒喜甘则易生湿,形体肥腴即是由湿所致。由此可以认定,痛风一病属湿邪为患。相应祛湿药亦应作为治疗痛风的基本药物而用,即不论治疗其任何证型,都可以在所用的处方中使用祛湿药,只不过根据证情,有时作为主用药物而用,有时作为佐用药物而用罢了。B.还有很多学者观察到,祛湿药是降血尿酸最为重要的药物,故而治疗痛风的各种证型皆不可或缺。②祛湿药以滑石为首选之品,乃是源自诸多医家治疗痛风的用药经验。如《名老中医用药心得》一书介绍兰友明等应用滑石治疗痛风经验:“痛风病是由于血尿酸增高而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现代药理试验证实,滑石能增加尿量,促进尿素、氯化物、尿酸等的排泄。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单味滑石煎煮代茶饮,治疗痛风病,疗效显著。治疗方法:单味滑石40g(布包),加水ml,浸泡30分钟后煮沸,频服代茶饮,每日1剂。用药期间逐渐停服秋水仙碱等药物。”作者将滑石一药用于复方中以治痛风,亦屡建功效,由此可以认定滑石是治疗痛风的最为重要的祛湿药物。近年来,祛风药应用的原理有两种学说:一种学说认为,风邪贯穿于痛风病程的始终,应用祛风药的目的也就在于直祛风邪;另一种学说认为,祛风药的应用目的并不在于风邪本身,而是根据中医风能胜湿的理论,通过祛风药以化湿。故只要所治证型的病理改变中具有湿邪存在,就必须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参用祛风药。本篇治疗寒湿痹阻证型和湿热蕴结证型的用方之所以皆使用了祛风药,即意在于斯。《中药学》认为山慈菇一药“味辛能散,寒能清热,而有清热解*、消痈散结之效”。此为清热解*药首选山慈菇的理论依据之一。《实用中医外科学》著于年,当时痛风一病尚极为少见,但诸多中医大家即在该书中明确提出治疗痛风应用山慈菇清热解*的观点。如痛风一章有云:“初期:祛风清热利湿。常用药物如:荆芥、蚕沙(包)、丹皮、苍术、防己、萆薢、泽泻、臭梧桐、车前子(包)、忍冬藤、酒洗地龙、山慈菇。”此为清热解*药首选山慈菇的理论依据之二。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慈菇具有抗痛风作用。如《中药大辞典》报道,山慈菇所含的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可在几个小时内使关节红肿热痛消失。此为清热解*药首选山慈菇的理论依据之三。由此可见,本篇以山慈菇为清热解*药的首选之品,确实用之有据。但必须说明,山慈菇中所含的秋水仙碱在体内经氧化生成有*的氧化二秋水仙碱,对人体有一定的*性,大剂量可引起死亡,且无特效解*药物,所以在临床应用时不宜服用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活血化瘀药主治痰瘀交结证型,常与化痰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中医理论认为,血见寒则凝易为瘀;有形之湿壅遏血运易为瘀。所以在涉及寒湿等病邪的寒湿痹阻和湿热蕴结两种证型的用方框架中也应该适当参用活血化瘀药。痛风一病与瘀血相关者还有:①疼痛剧烈或顽固性疼痛,每常源于瘀血。正如《主治秘诀》所谓:“血壅而不流则痛。”②关节肿大或结节乃是因为有形之瘀痰湿凝充所成,其中以瘀血最为重要。③久病难愈,“久病多瘀”。在日常临证中,不论治疗痛风的任何证型,只要临床表现见有上述证情,即可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加以活血化瘀药,常能明显提高所用方剂的临床疗效。健益脾肾药有以下3种用途:①主治脾肾两虚证型。健脾益气药、补益肾阳药和滋补肾阴药常用作主用药物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②慢性期亦宜用之。痛风病程日久,“穷必及肾”,脾亦不足,所以痛风病至慢性期要注意补益脾肾药的应用。正如现代学者顾选文所说:“痛风患者在慢性肾变期都有面*肌瘦,头目昏晕,腰酸,食欲缺乏等肝、脾、肾病证,故治疗宜在病情缓解时予补益肝、脾、肾。”③作为治本药物而用。如朱良春认为:“临证惟以泄化浊瘀为大法,才是痛风治本之道。”又进一步指出:“此浊*之邪非受自于外,而主生于内。盖痛风患者,多先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不节饮食,沉湎醇酒,恣啖膏涩肥甘厚味,长此以往,即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其中脾肾二脏清浊代谢的紊乱尤为突出,脾失健运,升清降浊无权,肾乏气化,分清别浊失司,于是水谷不归正化,浊*随之而生,滞留血中,终则瘀结为患。”综上可知,脾肾亏虚是痛风致病的本中之本,故补益脾肾药对于根治痛风一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一书报道了朱良春的痛风浊*致病说:“痛风乃浊*瘀滞使然也,其名为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他认为痛风浊*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痛,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偶适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突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熬尿液,可见石淋尿血;浊*久稽,损伤脾肾,寒热杂错,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凡此种种,皆浊*瘀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之征。”而且介绍了朱良春选用降泄浊*药的经验:“特别推崇土茯苓、萆薢二味,毎方必用,是其独特之处。土苓一般每日用30~g,萆薢用15~45g。土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二经,可助升清降浊;萆薢苦甘性平,主入肾、膀胱二经,有利分清泌浊。两药皆有除湿解*、利关节之功,古人常用治梅*、淋浊、脚气、瘰疬、疔疮痈肿、筋骨挛痛诸疾,而痛风一病既缘浊*瘀滞为患,用之一以降泄浊*,一以通利关节,甚为合拍,不但能降低血尿酸水平,又可解除骨节肿痛。”临床体会:①痛风一病所谓的浊*之邪常是由湿而来,即湿邪聚滞难化而生*,所以降泄浊*药应该多与祛湿药联合应用,乃属治本之图。②浊*之邪广泛地存在于痛风各种证型的病理改变之中,故而降泄浊*药又可以无需辨证地在其各种证型的临证处方中加用之。③血尿酸值居高不降;痛风伴尿路结石;痛风性肾病或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应加大方中所用的土茯苓、萆薢等降泄浊*药的剂量,效果良好。寒与湿是寒湿痹阻证型主要的致病之邪,相应其治疗处方的框架即应以祛寒药、祛湿药为主组成。湿与热*是湿热蕴结证型主要的致病之邪,相应其治疗处方的框架即应以祛湿药、清热解*药为主组成。由于寒湿痹阻证型、湿热蕴结证型的病理改变皆参有湿邪为患,而风能胜湿,湿又易壅遏血运而为瘀,所以在其二者的用方框架中皆佐用了祛风药和活血化瘀药。痰瘀皆为有形之邪,最能阻滞经络而不通,因此治疗痰瘀交结证型处方框架的组成,在主用化痰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又佐用了通经活络药。治疗脾肾两虚证型处方框架的组成,自然应以健脾益气药、补益肾阳药及滋补肾阴药为主用药物。因为湿邪广泛地存在于痛风一病之中,其痰瘀交结、脾肾两虚两种证型亦不能免,所以在痰瘀交结证型、脾肾两虚证型的用方框架中也就同时佐用了祛湿药。血尿酸增高是痛风各种证型共有的重要临床指征,降泄浊*能够降低血尿酸数值,所以降泄浊*药无需辨证地参用于痛风各种证型的治疗处方之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