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就是我们常说的足癣、香港脚,脚气的发病率非常高。不但现代人会得脚气,古人也会得脚气。北宋蔡襄还就此写过一件著名的信札《脚气帖》,脚气虽然听起来不雅,可这幅“重口味”书法千年来一直受到追捧,原因就一个字“美”
《脚气帖》,草书纸本,长26.9厘米x宽21.7厘米。《脚气帖》是一封信札,7行,58字,帖曰:“仆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入秋乃减,所以不辞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书,无便,不时还答,惭惕惭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当行,襄又上”。此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脚气帖》
《脚气帖》为北宋书法家蔡襄所书,当时蔡襄已近“知天命”之年,朝廷以高官召蔡襄还京,他上表推诿的主要理由就是“病体至羸,於力不堪其剧任”。蔡襄晚年,一直受足疾困扰。他多次在书信中说“足膝日甚”,恐怕正是信中所谓的“脚气”。此帖或作于嘉佑中离泉州任前。
《脚气帖》为行草书,其笔法精妙,行笔流畅,遒劲婉美,前两行写得相对拘谨,字字独立,悠闲安然,此后笔走龙蛇,连绵不绝,“行”字外拓刷笔出峰,如激流奔泻而下。“耳”字一笔如削,给人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之感,痛快淋漓。此后又回归自然,飘逸潇洒。通篇跌宕起伏,但又不失法度,《脚气帖》为蔡襄行草书代表作。
楷书《谢赐御书诗表》(局部)
蔡襄(-),字君谟,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专家,蔡京的从兄。蔡襄为人忠厚、正直,讲究信义,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这蔡原本指蔡京,因为蔡京是位奸臣,宋人书法“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特别注重个人风格与品性的表现,因此后人恶蔡京奸邪,于是改为蔡襄。
《陶生帖》
蔡襄书法初学周越,早期书法笔力偏“软”,后学习宋绶、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王羲之等。蔡襄中年的真、行两种书体基本上未能跳出唐人的藩篱,是颜真卿和虞世南两家的糅合。
蔡襄临池非常勤奋,历来所有书体他几乎学遍,而且都能达到相当水平。行书是蔡襄的强项,欧阳修评其书法“蔡君谟独步当世,此为至论。君谟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蔡襄工正、行、草书,也善章草。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扈从帖》
后人对蔡襄书法多有褒奖。
《宋史·列传》称蔡襄书法:“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苏东坡也赞曰:“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君谟工字学,大字矩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缜密,小者不失宽绰”。
《暑热帖》
然而,就是这样一代宗师,也有人对其书法啧有烦言。黄庭坚说:“君谟书时有闺房态”。而米芾《海岳名言》评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名花”。两位都表示蔡襄书法如妍媚的年轻女子,缺乏阳刚之气。审美是个人的情趣,我们既欣赏铁马秋风的雄壮之美,也欣赏杏花春雨的婉约之美。
在蔡襄之前,北宋没有哪个人能对传统书法作过如此全面和深刻的继承,蔡襄的努力,结束了赵宋百年以来书法浑沌无序的混乱局面,他无疑是个“继绝世”式的人物,但他继往有余而开创不足,他虽然不是一座“尚意”发轫的里程碑,至少也是一支“尚法”遗绪的安魂曲。
欢迎阅读早期更多精彩文章
这本集字《桃花源记》,字字珠玑,是学习王羲之行书入门的好范本
他苦练“田楷”40年却入不了中书协,是选帖问题还是书协门槛高
多年前的这幅书法,曾被认为是赝品,却拍出了4.亿元的天价
被历史误读的“台阁体”,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无是处
因为诗名太大,竟然差点被忘了,他还是一位书法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