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g3hhqoz.html哈喽大家好,小娱又来啦!
最近啊小娱收到了很多大老爷的反馈,说对这印度有着满满的好奇心。唉,小娱向来宠粉,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三哥家里那点事,但是咱们今天不谈政治,谈风俗。
啥?您说三哥能有点啥?嘿您可问着啦!
您知道印度人表示同意不是点头而是向右边侧脸吗?您知道印度人付款只用右手,洗屁股(印度厕所用的是冲洗设备)只用左手吗?您还知道这活埋儿童驱魔的仪式在佩拉于尔村足足沿袭了57个年头吗?
哎,您先别说话这甭管您知不知道,咱今天也不讲这个嘿嘿?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开个玩笑哈,咱们今天主要来说一说这古印度的婚嫁习俗,以及丧葬文化!
开篇先说这人生大喜之事——婚嫁。
大家都知道哈这三哥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咱这边邻村娶媳妇的风俗都不尽相同,这更别提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教徒,那婚俗必然是夏天的小公园——百花齐放。这其中最普遍,最典型的就是印度教徒的婚嫁习俗。
这印度教啊,以咱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封建得很,为啥这么说?这还不是因为他们搞包办婚姻!
一般情况下,印度教教徒并不赞同男女的自由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他们那里啊同样是金科玉律。
媒人提婚,经双方家长一致赞同之后,选择吉日成婚。和咱们找风水先生不同,人家寻得是婆罗门祭司。不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这换汤不换药,大家的套路都是一个样!
另外也不知道是不是相对落后地区的通病,这印度农村童婚、早婚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重男轻女的风气更为严重,咱们娶媳妇虽然女方也要备嫁妆充门楣,但男方的彩礼同样是重头戏。
好家伙,人印度干脆就只有女方需要准备大批的嫁妆和现金。那金灿灿的大金链子就跟不要钱一样使劲往脖子上挂,陪嫁越丰厚,新娘子在夫家的地位就会越高。
要说这印度为啥拼嫁妆呢?故事就得追溯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在古代印度只允许同种姓内部通婚,最多再允许个“顺婚”。啥意思呢?就是说这男子可以低娶,女子却只能高嫁。正是由于“顺婚”的存在,这高种姓男人顺理成章地成了“抢手货”,逐渐啊就形成了高价购买新郎的社会风气。
这高种姓男人一看:哎呀!我这么值钱的吗?那不得狠狠地宰一把。
于是高种姓男子索要高额陪嫁成常态,低种姓女子不得不准备大量的嫁妆满足男方的需求。甚至有些奇葩男家,婚后还和那大头蚊子一样,扒着吸血不松口,持续向女方索取陪嫁和钱财。
更有甚者,因为贪婪之心得不到满足,这活活烧死了自己的儿媳!八两丝线织匹布——就离谱!
当然,周瑜打黄盖,于大部分家庭而言,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她们对于挤入高种姓家族,改变自己所谓的低劣血统的迫切渴望,不是用正常的脑回路所能理解的,这种“悲剧”的根源说到底还是不公平的“种姓制度”!
另外,这女方家之所以愿意大放血,也不全是心疼女儿。在古印度女子不能继承父母遗产,为了逼迫女儿放弃继承权,这家里啊通常会选择直接买断,即准备一笔丰厚的嫁妆!
这可真是,践行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实现了“恩断义绝”。
话赶着话说到这了,小娱我啊就再多说几句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年,古印度遭到了外来部落入侵,这个部落就是婆罗门的前身——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属于印欧人,身材高挑,湛蓝的眼睛,皮肤白皙,这也是为什么高种姓人多为白人的缘由,这高种姓压根就不是真土著!
雅利安人因为与当地居民肤色上有所差异,就大言不惭地称呼当地人为达萨人,即奴隶。哎呀!好家伙占人家地盘,还鄙视主人家,真是脑袋上插烟卷——缺德得直冒烟!
出于强烈的种族优越感,雅利安人开始大搞“种族隔离”。有意识地避免与当地居民混合通婚,长此以往,就渐渐形成了用于阶级隔离的“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分为四种:婆罗门主教权,刹帝利主军政,吠舍主商农,首陀罗则多为黑肤色土著,负责粗重的杂事。
至于四姓之外的,统统被列为贱民。这些人是游离于印度社会之外的幽魂不被接纳,不可接触,甚至无法光明正大地生活在阳光之下!
也是蛮心酸的!这生而为人,怎么就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谁不是赤条条地来,不带一丝外物地走,谁又比谁高贵呐?
哎呀,感慨有点多。扯得有点远,咱们还是接着说印度教徒的婚俗!
印度教教徒的婚礼在当地被称为“维瓦哈”,
意思就是“把新娘子带走啦”。这大婚之日的流程也跟咱们没什么不一样的,新郎官也得组建一队兵马,吹吹打打去接早就完成梳洗打扮,抹好姜黄的漂亮新娘。
But,这搭彩棚、点花灯,宴请宾客的可不是男方,所有仪式的地点统统是丈母娘家!
整个仪式的过程,依次是“交女仪式”“敬神仪式”“握手礼”“绕火仪式”“七步礼”以及“触脚礼”。
这个礼,那个礼,真是好不热闹!那这么多礼究竟是什么意思呐?您别急,听我一个一个跟您唠!
第一个就是字面意思,新女婿打嘴仗,老丈人交闺女。
至于“敬神仪式”,就是点个小火堆儿,西边放石磙,东北放水罐,新人托着祭品祈求神明的赐福,通俗点这叫印度版的“一拜天地”。
接下来说说“握手礼”,握手的双方就是一对新人,人家啊可不兴拜天地。在印度传统中,新娘要面东而坐,新郎站着面对新娘,握着新娘一只爪爪的同时,要吟诵经文版结婚誓词。
当然这新娘也不能闲着,新娘的兄弟会给她倒一捧儿米。别误会,这可和咱们婚宴上的生饺子作用不同。不是让新娘一把塞进嘴里,然后旁边有人问:生不生!
这捧儿米是供奉神明的祭祀用品,新娘念着“咒语”,以米献神的同时,这亲友就把稻谷麦粒撒向新人,表示祝福。要说他们还是不缺粮,这么扔,小娱想想都心疼,
就算扔得不多,也不能不把豆包当干粮啊!
害,也不知道我跟着着急啥?接着说,接着说哈。
“烧火仪式”和“七步礼”是个套装,新郎新娘,衣角相连,围着之前那个小火堆儿顺时针绕上七圈,绕一周,新娘坐一次石磙,哎!
再绕一圈,新娘再坐一次石磙,就是玩儿!也不知道火烤得这石磙烫不烫屁股,话说这像不像咱们的跨火盆和结发礼?
绕完七圈,新郎就会打散新娘两束头发。在印度教徒看来,这意味着得到了神明的应允。此时新郎替新娘戴上“达利”项链,引着新娘朝着小火堆儿东北方走七步。到这儿,“七步礼”就算是成了!
最后新人用前额触碰长辈的脚,接受长辈的祝福,也就是“触脚礼”。那个啥,你们说这要是有脚气咋整?不会真菌感染嘛,这脑门上长脚气,这画面太美我不敢想象!
不打岔了不打岔了,咱接着说这礼成了之后的环节。嘿嘿!你们是不是以为要送入洞房,然后干点大家都快乐的事情,毕竟那春宵一刻可是值千金!
可是留宿丈母娘家的印度女婿,当晚可是享受不到这新婚燕尔的洞房花烛。可怜的孩子呀,只能孤零零地独自屈居一室,鹌鹑想吃红樱桃——想得美吃不着。
也是惨得一批!只有隔天带回家见了公婆,点了吉祥痣,这新媳妇才算是真真正正到了手。
在咱们古代以盘发示意为人妻,而在印度点了吉祥痣代表嫁作他人妇。丈夫在,痣在,丈夫亡……呃还是别亡了,搞不好还得殉葬!
就是那种,丈夫两腿一蹬去火葬,妻子哭天嚎地紧跟上,要是后院女人多,正妻死夫一起葬,小妾自焚也得上!
说到这儿,这印度婚嫁风俗基本就嘚吧完了。这都聊上殉葬了,那接下来就说说印度接地府的丧葬文化!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古印度殡葬方式有三:一水、二火、三野葬。水葬火葬不难理解,所谓的野葬就是把尸体丢在林子里饲喂野兽,和天葬有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土葬在印度也不少见。
当然,在印度较为普及的还是火葬。最晚追溯到吠陀时代,三哥就已经开始实行火葬。与古代中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皆不可损的理念不同,印度教认为人的灵魂是永恒存在的,身体不过的灵魂临时寄居的壳子,所以啊这印度人对于尸体的处理并不看重。
也不给人家穿华丽的衣服,更不会给其戴宝贵的首饰。哎,整挺好!这印度盗墓贼是不是比较少。
亲友哀悼,婆罗门祭司超度完成之后,亡者的遗体会被运往河边或者专设的火葬场。然后安置在提前搭好的柴堆上,有钱人还会在普通木头中,添置一些檀香木,以此来掩盖焚尸时产生的难闻气味。
另外死者的上方会点燃一盏小油灯,身边也会被放上花瓣,为了助燃啊有时还会泼上煤油,点火之前大家围着绕几圈,完成最后的告别之后,就由长子一把火点燃柴堆。
焚化之后长子会用小木棒敲碎死者的头盖骨,别误会哈这可不是“鞭尸泄愤”的直播现场。在中国这么干,大概率会被开除祖籍,那在印度这么干,那就是爸爸的好大儿啊!木头敲头,其实是为了促使亡者灵魂升天,得到安息。
至于骨灰,当然就和大家伙知道的一样,归宿就是比元素周期表还丰富的“圣河”——恒河!
除去印度教徒之外,锡克教徒、以及印度托达人也实行火葬。对于托达人而言,丧礼是最为重要的仪式,甚至每个氏族都有火葬场,人家火化搞得是非常讲究的。
火化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火化除头盖骨以及一束头发之外的尸体,留下的部件啊等待二次火化,两次火化都需要杀牛伴祭,将其作为死者在阴曹地府的生活工具,甚至还会直接烧掉丧房作为阴魂在地下的房子。
这排场可真是不小,咱们早些年也就烧个纸人,纸衣服、纸房子啥的,好家伙人家直接来真的,牛啊!
另外印度奥那加人实行天葬,但不是鲜尸直接拉去喂老鹰哈!准确来说这位啊,是三次火化,人死后,他们先把遗体用布包好,放在屋外先用火熏一遍,等着尸体干巴了拉去村外,搁路边分两次烧掉!
可是奥那加人最奇葩的地方还不在此,而在于人死之前的骚操作!
好家伙,这瞅见谁好像快不行了,亲友就会冲着他高声呼喊、捶墙跺地、泼水辟邪。确认这人活不了时,就宰只鸡作为亡魂的伙伴一起上路!
鸡表示:你们礼貌吗,问过我的意见吗?要说他们确定如此操作不会加速人家升天的步伐吗?
这说完丧葬形式,还有一个重头戏值得一提,那就是死亡之餐——丧宴。
在印度,丧宴举办于火化之后的第十三天,原本丧宴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悼念亡魂,帮助逝者到达天堂,宴请十三位婆罗门,为其提供丰富的菜肴。
另外还要捐献银钱给寺庙,从而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丧宴似乎具备了社交属性。成了攀比的工具,丧宴越大意味着其社会地位越高,在丧宴上他们可以结交亡者的朋友,向更多人展现自己,拓展人脉。
甚至这丧宴于他们而言,是一场变相的相亲市场。运气好了,还能为儿女赢取一段不错的姻缘。为此他们倾家荡产,不惜抵押肚子里的孩子,贩卖手中仅有的土地,砸锅卖铁只为顺利举办丧宴。
一场葬礼会邀请到上千号亲朋,数十个村庄,用树叶做成的饭盆,摆上流水的宴席,哭嚎声中,大快朵颐,怎么想怎么违和。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想问一句:何必呢何必打肿脸充胖子!死去的人不再被世俗牵绊,可活着的人却会因此无法生活,这值得吗?
我想于他们而言,或许从来都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社会威胁和社会压力逼迫着他们不得不这么做。纪录片中一位主人公的话,像一把钢针直接就戳进了我的内心:一个穷人不能带头去废除或强化这个仪式,他卡在中间,他不得不去融入这个社会。
哪怕他需要背负着巨额负债,哪怕子子孙孙会愈加贫穷。横在推进丧宴废除进度条之前的拦路虎,也许从来都不是他们固化的守旧思维,谁不想省钱,谁不想换新房子,不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可是真的有选择吗?
少部分人也许有反抗世俗的勇气,但大部分人只会屈服于社会现状,做大流里的跟随者。印度废除丧宴陋习的活动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愿有一天,人不用分个三等九般,不用生来就矮人一截,低人一头,不会被人视为不祥之物,不会被当成垃圾藏身于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