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脚气最有效的方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帝内经病机秘诀外感风寒水湿内滞引 [复制链接]

1#

要说中医的“开山鼻祖”,绝大部分中医学者想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位名家,而是《黄帝内经》这一本书。的确,《黄帝内经》以其系统的语言阐述了关于传统中医的理论知识,而经过后世不断的继承与发展,才形成了我们今天能够学习到的系统中医,但这并意味着《黄帝内经》便是完美无缺。相反,我们在翻阅其原文时,更是应该带着审慎的眼光去理解,比如“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有声、如鼓,这样的症状描述自然能够轻松定位在腹部,有声便是指肠鸣之音,而如鼓也就是腹部胀满如鼓一般。因此,一旦出现肠鸣腹胀这样的症状表现,《黄帝内经》认为其皆属于热,故皆需要从热去论治。但不管是《黄帝内经》本身,还有后世医家之观点,这一条文还是存在疑点的。

“腹中寒,则肠鸣飧泻”,出自于《灵枢》,若外感风寒湿邪气犯于肠胃,胃肠气机被阻,气机紊乱且湿邪教盛,则可见肠鸣辘辘且大便溏泄之症。后世多用藿香正气散以进行治疗。而医圣张仲景之附子粳米汤主症也为“腹中寒气,雷鸣切痛”,故见腹部肠鸣者多属于寒也。

而对于腹部胀满,张仲景也有“腹胀时减,复如故,此为寒”之论述。因寒邪内闭,气机阻滞而见于腹部胀满不适。因此,肠鸣、腹胀等症属于寒者十分常见,单说皆属于热有点牵强。那么热邪可以引起这些症状吗?自然也是有的,如仲景之阳明腑实证。

因此,对于《黄帝内经》病机秘诀的这一条文,我们不可盲目全盘吸收,还应考虑实际情况,否则在具体治疗时便容易犯原则性的错误。当然,也许会存在另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反向思维,说不准《黄帝内经》这一条病机秘诀包含另一层意思也未可知。

而外感风寒、水湿内滞,引起肠鸣、腹胀,其实是十分常见的,那么,该如何调理呢?

老中医推荐祛湿小食方,食疗补身体,祛湿千载难逢

夏季饮食调理应以清热利湿,助脾运化为基本原则,下面两种食材非常适合湿热的朋友:

赤小豆中含有石碱酸、纤维素和皂碱,可增加胃肠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因此可消除心脏性和肾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浮肿等症状。

薏仁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除此处,虚寒体质的人湿气重吃薏米红豆茶或食物就没事了如生姜,红枣等。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能食疗则不药补,祛湿必然先调脾胃,以健胃养胃、利水渗湿为主。

中医祛湿早就有了严密的逻辑和方法,《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运化,根除湿气,关键在脾脏。

脾胃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自然就变强了。我们知道红豆薏米可祛湿,但熬煮麻烦,体质不合或用错原料只会加重湿气。

所以除了红豆薏米,还需合理、周全的添加其它食材,讲究君臣佐使。消除湿气的主要病因,并辅助改善其它症状,提高整个机体的功能,合力抵抗湿气,才能达到平衡、快速祛湿的状态。

缓湿茶,采用了中医里药食同补的原理,更好地调理脾胃去湿气。

福东海缓湿茶3g*20袋淘宝¥43购买已下架

缓湿茶出自名医组方,采用了中医里药食同补的原理,在赤小豆、薏米的基础之上,选用苦荞麦、橘皮、荷叶、玉米须、茯苓、白扁豆、山楂、鱼腥草、藿香、莱菔子、山药、甘草、红枣、莲子、砂仁、芡实等16种道地食材,科学配伍,使其性质更为温和、平性。

长期食用具有健脾、益气、温中、理气、祛湿之效,可全面调和五脏六腑,根除湿气的同时修复受损。经常失眠多梦的人,每天喝一杯,益气养血、缓解疲劳、吸附身体浊气,睡眠质量越来越好。

总之,我希望我的读者能记住——湿气这个东西,源于脾,但是会上犯清阳,说白了就是堵在我们的头部!这个时候,我们会眩晕、迷糊、恶心,整天昏昏欲睡、没有精神。这个情况,如果不尽快改善,将来容易发为脑梗。这点我们必须注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