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26期:
在《走向共和》中,因北洋水师阅兵时,李鸿章迷信至阴之人不能登舰,没让李莲英上舰。从而使李莲英怀恨在心,时不时在慈禧太后面前给李鸿章上上眼药水。
为了修颐和园,贪得无厌的庆郡王奕劻,将购买南洋木材的差事交给了李光昭。而李光昭又投翁同龢之所好,整理了一本诗集,赠送翁同龢,并成功地从户部提款60万两。
但很快,东窗事发,李光昭被抓了个正着,但事后,李鸿章放出的消息只牵扯到了翁同龢,为什么放过了李莲英呢?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26期:李光昭案爆发,李鸿章本跟李莲英不合,为什么不借此机会举报他?
一、
其实一开始,李鸿章跟李莲英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毕竟都是太后一边的人,一个是宫里大总管,一个是封疆大吏,本就没有利益冲突。
这也很好理解,李莲英就类似于《大明王朝》中的吕芳,这个角色就两点要求,一是左右逢源,平衡朝廷势力,另一点则是只忠于自己的主子。
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连给宰相看门的都跟朝廷七品官类似,而李莲英可是被慈禧太后封的正二品总管太监,被各种人巴结,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这种文化形成了几千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正所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所以,各类官员,求见慈禧太后也好,求李莲英为自己说话也罢,总得意思一下,李莲英就利用这个身份,收受了不少好处费。
而这一点,慈禧太后也很清楚,在庆郡王奕劻向慈禧太后汇报建颐和园进展的时候,慈禧太后就讲过,自己搬进了这个园子,李莲英该不高兴了:
“小李子,这么一来呀,只怕是,你们就少收不少银子咯!”
记住,慈禧这句话是在李光昭案,案发之前讲的,也就是说,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很清楚,庆郡王奕劻和大总管李莲英肯定收了好处费。
二、
剧中的李鸿章很世故,也很圆滑,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可谓得心应手。
一开篇的时候,李鸿章进宫见慈禧,他给李莲英带了一小瓶英国产脚气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瓶水值多少钱,而在于李鸿章会做人。毕竟李莲英只不过提过一次长脚气,李鸿章作为封疆大吏,一品大员,能记住,还能付出行动,难能可贵。
李鸿章惦记李莲英的脚气,李莲英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因为这很有面子!
就像是我们进了强企业,几年前跟老总说过一句话,结果几年后,他见到你,突然喊出了你的名字一样,你对老总的好感立马升华。
本来李莲英跟李鸿章的关系非常好,那么为什么后来俩人却闹掰了呢?
这其实是怪李鸿章的,至少在《走向共和》里是怪李鸿章的,正所谓封建主义害死人!
李莲英毕竟是一个太监,受限于身体的缺陷,其心态和人格也有缺陷。作为一名大太监,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身体的缺陷,跟他打交道,这一点务必注意,千万不要刺激他。
北洋水师阅兵的时候,李莲英毕竟是代表慈禧太后来的,李鸿章却没让他上舰,不管他的理由多么正当,事实就是没让李莲英登舰。
李鸿章能想到至阴之人不能上舰,李莲英会想不到吗?
他当然想得到,自己是太监,没有阳刚之气,而*舰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不让他登舰,不就是讽刺他是个死太监吗?
就算是后来李鸿章再怎么安排,再怎么热情招待李莲英,都已经无济于事,太监记仇,这不是说着玩的。
三、
李莲英回来后便在慈禧太后耳边说李鸿章坏话,他本以为慈禧太后会收拾李鸿章,没曾想,自己却挨了耳光: